您的位置:首页 > 商业 >

那时的互联网没有饭局

2017-12-09 19:24:11 来源:中国网

创业最前线 主笔 胡喆

本文系作者原创,转载请标明来源

互联网人的一顿饭,竟然演变成一场火辣辣的娱乐圈大秀。这几天,乌镇的顶级饭局让段子手们忙坏了。

笔者曾在中关村混迹过挺长一段时间。中国启蒙级的互联网高手几乎都出自中关村。印象中,互联网人最大的特点是朴素。

他们的朴素是真土,不装逼也不会作秀。

为什么说他们土呢,一是因为太忙,没有那个精力捯饬。

二是因为当时真没有条件。当年的中关村,从白石桥到保福寺,除了学校,就是电子界的小商品市场,有调性的餐饮娱乐基本为零。那时没有创业大街,更没有3w和言几又,咖啡馆都是奢侈品。

第三,当年这些牛人确实没进化到那么讲究的程度。他们也爱聚会聊天,聊那些改变世界的想法,但往往都出自路边小馆。他们不care国贸人的香水诱惑,更不懂今天山头林立的饭局江湖。

说起这些当年的互联网大咖们,我首先想到的一个人是一位L老爷子,他的地位在中关村是独一无二的。

记得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,是在他公司一间比较小的会议室里,具体因为一件什么事情见面,我记不清了。那时候,他已经是功成名就的大咖了。

L先生的服饰格调可以说在中关村人里是个另类,有型而且儒雅。就一件白衬衣,一条深色西裤,那种秀挺儒雅的范儿,真是难描难画。

放在任何地方一看,这就是中国企业家的代表。

但我独独有深刻印象的是,不是他的儒雅,是他的疲惫。那时候,他准准的还没有六十岁,但因为我坐得足够近的原因,我能够看出他的疲惫、他的努力打起精神,我甚至觉得他的手在微微的颤抖……我很想给他倒杯茶水,让他先缓一缓。

老一代的中关村人,其实都是这么拼的。

但反转的是,我又见过L先生几次,每次都觉得他逆生长似的,每次都比我看到的第一次要年轻、要精神。

原因大概也比较简单,后来他的直接管理压力越来越少,有越来越多的时间去关注企业家群体的成长、社会公益还有一些比较轻松的事情。

以前我看到人物描写,总说一个人,大权在握的时候多么多么年轻,一旦不掌权了一夜白头。我想用我看到的这个例子反驳,人一旦愉快、轻松并有了足够的精神上的滋养,才是会更年轻的。

但是码农们不要着急,后面有足够多的例子来证明,你们的朴(han)素(suan)是有DNA的。

比如我熟悉的小L先生,现在大家大概都觉得他是一个超级有钱人,但我觉得,他现在的注意力一定仍然不是放在花钱所能具有的乐趣上来。

小L先生身上最能代表中关村人的,一个是没有丧失好奇心,一个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。

说到第一个特点,那还是在他的公司刚刚上市,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偶像级公司。而我呢,开的一辆小奥拓车屁股上贴了一个该公司的LOGO。

有一天我在东四环游车河,游着游着就觉得被人盯上了,最后确认是一辆奥迪A8盯在我的屁股后面,把我的整个后视镜都占满了。追上我以后,这辆车开到和我并行的位置,摇下了窗玻璃,我也同时打开了车窗,一看,是小L先生,原来他是盯着我车屁股上的那个LOGO来的。

后来他告诉我:『我就是特想看看什么人在车后面贴我们公司的标志,他肯定是个很喜欢我们公司的人吧』,说完笑了一笑,表情很天真。

那时候小L先生公司的福利挺好,几乎每个小team都有一个同事负责在下午给员工订零食和水果。于是一到三四点钟,就有潮水一样的水果被车推进来……但独独有一个人没有,就是他本人。因为他是老板,他没有team,没有助理,虽有一个同事帮助他打理工作安排,但也不是他个人的秘书……所以,我们经常看到的是,他每天自己下楼到楼下的小贩那里去买一兜枣子,用个塑料袋提上来,自己费力的在洗手间里洗好了,拎回去吃……

还有一个更为朴素的典范,这个人可称为中L。他在30多岁的时候,每到年底都要自己带着酒来看看媒体的朋友,他自带酒,自己照顾自己,越聊越嗨,每次一桌人都语尽了,他还滔滔不绝的讲自己公司的软件如何如何的好。

结果到了他真正功成名就的时候,我去他的办公室见了一面,发现了他的两个改变:第一,有个冰柜了,里面有且只有健怡可乐;第二,抽烟了,且只抽0.1的中南海(那之前我记得他不抽烟)。看到我颇为惊讶地看着满满一冰柜的健怡可乐,中L先生有些不好意思的说:『我这不是提高生活水平了么,现在我就喝这个』。

说实话当时听了这话有点想掉眼泪,都几亿美金身家的人了,喝个健怡还觉得是生活水平提高了。

但我不能否认的是,他们当时都生活在中关村,而且生活得很快乐。这里面大概有几个意思:

第一呢,是要住得近,这里是他们事业的中心。他们那时候有的买房了,有的可能还是租房,但条件一定是要近,要能尽快到办公室。

第二呢,是喜欢中关村的文化,那时候中关村有最大的电子市场、有最大的书店和最大的图书一条街(就在今天创业大街的地方),有最好的高校和最多的技术人员,很多人离开校园,穿过北四环就进了公司,有很多人甚至还是在读的研究生,就已经在企业里负责相当大一摊事儿了……一半儿校园一半儿未来,大概是最好的描写了。

第三呢, 是碰头方便。那时候甚至没有什么咖啡馆文化,因为第一代中关村人,都还没有进化到能欣赏咖啡的程度(参照前文中L先生喝健怡可乐的例子),他们经常聚会的地方,是小饭馆,如果有正式的客人来了,当然会去亢龙太子或者东海,但不是常态。

第四呢,是大概都还没有孩子,甚至没有结婚,所以能完全的把时间投入到事业中来。

……那不是中关村最繁盛的时候,但一定是中关村的创业文化最原生态的时候。

现在,这帮人都到了上地、西二旗了。最近有几篇文章说,今天中关村牛人的典型形象已经不是当年的大佬了,而是“月入五万的西二旗码农”,他们“穿着优衣库(或者GAP),吃着单位的免费配餐或者驴肉火烧,攒着钱买北京最贵的学区房”。他们居住的环境“密不透风,拥堵无比,那里没有书店和诗一样的草坪,连像样的饭馆都没有……”

别看什么《西二旗生存指南》一类的公号上整天调侃这种生活,那实在是苦中作乐,是重压下的呻吟。

有很多第一代的中关村人在第一次去过美国之后,都回来和我念叨……我们将来要是有钱了,一定搬到那样的地方去,那么大的园区、那么大的绿地,一个公司到另一个公司之间,开车过去跟郊游似的……

可如今,他们的公司已经有几百亿、上千亿美金的市值了,但这个梦想还是没法实现……没办法,狭义的海淀已经没有这样的地块,去实现他们生活在公园里的程序员梦想了。

今年有个很有名的地产企业来和我聊天,说,如果我们要给中关村人打造个生活中心,那该是什么样的啊?

我说,第一,要有好的生活配套。这帮外表朴素身价千万的人,都不太会照顾自己,虽然时代又前进了十几年,他们本质上还是没有怎么进化。当然,生活太糙也不怪他们,一方面是工作压力太大,另一方面是上地这一带也确实没有什么发展生活配套的空间了。

我说,第二,得有个书店,最好还能有个图书馆,能让他们一进去,就觉得回到了校园时代,回到了还在校园里看plmm的青春时光。当然,随着时代的进化,还得有个咖啡馆,还得有个健身房。

我说,第三,最好有些房子能出租。租房永远是中关村民们最大的痛,在忍受着巨大工作压力的时候,还要面对狡猾的中介和把他们视为鱼肉的房东,以及各种无尽的套路,让这帮单纯的家伙应付起来绞尽脑汁。

我说,第四,这地方最好在北清路,那边有无尽的凤凰岭、百望山还有阳台山,以及最肥最美的阳坊的涮肉,既然我们的中关村人注定没有硅谷人享受原野的福气,就让他们多点山水之趣吧。

中关村明年就三十岁了,改变世界的牛人们还在一代代地出。现在我已经不在西二旗上班了,但我经常回到西二旗,去看看那些老朋友们。

那里的典型场景依然是升级的物质环境和激情依旧的精神文化环境,但的确对这些创业者来说,缺少了一点生活上的关怀。

现在每个人都想着做联合办公,都想着做孵化器,为什么不能有人去打造一个中国原创的、为互联网人量身定制的生活中心呢?如果有,中关村就更像硅谷了。

据说,即将登陆中关村的“开拓者计划”就关乎此事。

开拓者计划是由万科提出的,该计划在发起前,由万科联手腾讯网络空间研究中心,对互联网科技精英居住需求进行了全方位调查研究。

开拓者计划将涵盖一个名为“翡翠书院”的社区及包括图书馆、书院讲堂、共享会客厅等丰富互联主题的配套,旨在为科技精英量身定制全新居住解决方案与交流成长平台。

万科翡翠书院正如一所大学,这里汇集了最优秀的科技精英,他们志同道合,共谋宏图伟业。万科翡翠书院是万科在原有翡翠系营造标准之上,结合海淀基因,为中关村科学城科技精英们量身定制的翡翠系2.0社区,万科翡翠书院将通过打造科技精英互联社区,用美好生活致敬每个改变世界的梦想。

参与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