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商业 >

“亲情饥渴症”不只是留守儿童自身之痛

2016-02-26 15:56:51 来源:

江西九江一名留守在家的9岁女孩,因为思念远在广东汕头务工伯母亲心切,偷偷于汹涌的南迁人潮,挤上了火车,上车后得知并不到达汕头,于是伤心哭泣,获悉后的乘警及时与其母新联系并一路照顾,最终让她安全回到亲人身边。(2月20日广州日报)

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,对于“留守儿童”有种理解是,“父母双全的孤儿”。他们大部分是因为父母外出务工,被留守家中,由老人照看,在成长的童年就失去了父母的陪伴。大部分留守儿童患上严重“亲情饥渴症”。来自全国妇联2015年6月的数据显示,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.55万,其中独居留守儿童已达205.7万,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贫困程度比物质贫困更为严重。

新闻中的小洪就是这样一个孩子,一年到头和父母与父母聚少离多,孩子因为太思念母亲,独自踏上了寻找妈妈的火车。当乘警发现她的时候,此刻的她头发凌乱,正蹲在过道里哭鼻子。这一幕令人心酸,9岁的孩童本该天真无邪,享受童年的美好,生活为何让她蓬头垢面,?痛哭涕零的她又为何独自挤上去往异乡的火车?倘若不是乘警及时发现了孩子,那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
“留守儿童”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,究其原因,家庭和学校都难辞其咎。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年在外,无法与孩子朝夕相伴,也不能及时对子女表达关爱,久而久之,这些儿童丧失了基本的心理归属,变得孤单、敏感、自卑、冷漠。此外,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,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、不出事之类的浅层关怀,而忽视了更多“人文关怀”。与此同时,农村中小学校仍是应试教育占主导,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,根本不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与情感变化,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灵严重“营养不良”。 他们自卑、偏执、怨恨源于他们哭泣的童年和一颗渴望被关爱的脆弱心灵。

我国城乡差距大,地区发展不平衡,农民工进城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。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下。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,他们不可避免地承受了社会转型与发展的代价。从莫种程度上说,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了这个高速发展时代的“牺牲品”。在这里笔者认为,如何引导留守儿童克服自卑心理,学会坚强地面对生活,是一个永恒的社会课题,全社会都要给予这一特殊群体更多得“人文关怀”。在河南信阳的夏令营里,卢勤就以母亲的名义对孩子们说:“要知道,城市的每一座高楼都有你父母的心血,每一条马路都有你父母的汗水,他们为改革开放作出了贡献,你们不要怨恨他们;他们为了建设国家,为了家庭生活得更好而出去挣钱,需要得到你们的理解。父母不在,你们反而有更多机会照顾自己和老人,变得更加坚强,更能适应社会。你们要把不满和怨恨变成一种自豪感。”

“亲情饥渴症”不只是留守儿童自身的痛。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应对这一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爱,让留守儿童子在成长路上多一份正能量,相信社会发展、文明进步必将为他们带来更多的“人文关怀”。

参与评论